今天的讲述人是外国语学院学生党支部的井彬同学,她于2020年12月15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天她讲述的故事是七子之歌。
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
23时58分,红绿两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
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一声呐喊在澳门上空回荡!
“母亲,我回来了!”澳门,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漂泊无依的游子终于归家。
1999年12月20日,随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统治。当时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小朋友容韵琳领唱,带着浓厚乡音的《七子之歌》,也随着这一重大事件广为国人传唱和知晓。但这背后的故事你可曾了解过?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
1925年5月,当看到整个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国弱民穷,为了能够早日投身报国,闻一多先生毅然决定提前结束留学生涯,启程回国。
闻一多先生是在1925年5月从美国登上了回国的轮船。6月1日抵达上海。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踏上国土的前两天,就在上海英租界内英国巡捕面对抗议日本资本家打死中国工人的群众,公然开枪射击,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150多人遭到逮捕,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闻一多先生心中满是愤怒,对当时的政府充满失望甚至绝望。在北京,闻一多先生遇到了当时《现代评论》的编辑杨振声。杨振声也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1924年回国投身教育,曾在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担任中文系教授。
相同的经历,面对国家羸弱的感同身受,让他们成为挚友知己,闻一多先生于是决定将原本准备给另一本杂志投稿的《七子之歌》等几篇诗作一并先由《现代评论》进行首发。1925年7月4日《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上刊登了《七子之歌》,随后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发表了这组诗歌。
《七子之歌》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大爱国青年和群众的强烈共鸣。当时有读者读后感慨“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诗中,诗人将当年中国七块被列强割让、租借的土地比作被迫与母亲分离的七个孩子,让他们以第一人称分别倾诉失养于祖国母亲的孤苦,以及期盼与其重聚的渴望。澳门,就是其中一个被夺去的孩子。诗歌中的“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
时间从1925年穿越到1997年,战争年代到即将回归之时,这首火了70多年的诗歌再度变身。1997年,纪录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李凯在翻阅闻一多先生的诗集时,偶然发现了《七子之歌》,于是,邀请了祖籍广东的作曲家李海鹰为其中的《七子之歌-澳门》谱曲。
身处广州的李海鹰收到印有短诗的传真后,便感叹:“小诗短短几句却饱含真情。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就深受触动 。”他立即骑上自行车赶往书店,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关于诗歌的资料,为创作收集灵感。但遗憾的是,当时书店售卖的《闻一多全集》中并未收录这首诗。无奈之下,李海鹰只能对着那张印着八行短诗的传真纸,埋头创作。坐在钢琴前,他反复咀嚼着每行诗、每个词,泪流满面而且灵感爆发,旋律很快从字里行间倾泻而出。
李海鹰回忆道,“从诗中我获得了灵感,想象到一个不能与生母团聚的孤儿,渴望见到生母的时候母亲能呼唤一声他的乳名。我完全根据它(诗)的意境去创作这首歌,孩子说话应该很干净,很简洁。”“在我的想象中,澳门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风在呐喊,海浪撞击着岩石,有一种沧桑年代的感觉。”创作过程中,这些画面不断地在李海鹰的脑海中浮现。双手敲击着琴键,灵感跟随着歌词,旋律自然而然地从李海鹰的指尖流淌而出。半小时内,只是简单地调整了原诗中的几个词,《七子之歌》的谱曲便完成了。
而今澳门回归祖国22周年之际
我们再次吟唱《七子之歌》
回望新中国成立七十二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曾经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
一去不复返
雪百年之耻圆民族之梦
所有的中华儿女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热血沸腾骄傲自豪
祝福澳门越来越好
也祝福祖国七子早日完全归来
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信息员:孙晓萍